91论坛 - 情色自拍论坛

欢迎访问91论坛 官方网站!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91论坛 - 情色自拍论坛 > 学院通知 > 正文
91论坛 “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2-07-08

“十四五”时期是91论坛加快推进一流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阶段和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91论坛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91论坛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学院发展的科学性、稳健性和前瞻性,特编制本规划。

  1. 现状分析

  2. “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91论坛 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得当、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

    1.思政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学风建设取得了根本性改变,其中,91论坛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吉林大学样板支部。

    2.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院稳步推进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共同培养的双轨制培养模式。201491论坛在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一级学科下成功申报“体育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举全院之力完成了公共体育线上课教学的录制工作,构建了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满足了疫情期间广大师生运动锻炼的需求。

    3.师资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引进母学科博士5名,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深造,近5年共有8人次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10余人次教师进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教师队伍共获得吉林大学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励4项;在课程建设上,获吉林大学精品慕课建设3项,获吉林大学教改课题7项,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3项;91论坛研究生与国外院校培养交流5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人次。

    4.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院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请中取得重大突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项。截止2019年底,学院共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15篇,其中,SSCI期刊5篇,CSSCI期刊50篇,其它核心期刊25篇,在读研究生发表体育类核心期刊7;出版各类教材12部,专著7部,实用新型专利3项,音像制品1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14人次。 另外,学院借助“国家青少年健康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两个平台稳步推进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5.群众体育工作形成良好局面

    91论坛年度组织各类型阳光体育活动达60余项次,年度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赛事的师生人数达万余人次。成功举办了体育文化节,教职工子弟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把吉大体育文化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竞技体育取得骄人战绩

    91论坛学子在国内外顶级赛场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91论坛研究生与本科生共获得全国各类大学生比赛金牌4项,银牌5项,铜牌12项及前八名16项的成绩。

    7.场馆建设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新增综合性体育场馆(宋治平体育馆)3.6万平方米,场馆维修累计约840余万元。

  3. 现有基础、特色优势与差距不足

    1.现有基础

    目前,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健全,设置2个本科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学院现有体育学(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型)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体育社会学学科博士点。现阶段,学院建成了本--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75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学院现有体育场馆26万平方米。

    2.特色优势

    1)学科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注重知识多元化,能力综合化,强调实践,突出技能,适应多种岗位。运动训练本科专业面向基础教学与训练,侧重基本知识,构建优势项目,突出专项技能,强化实践能力,拓宽专业口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经形成了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与应用、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人体动作技术诊断与评价、运动健身与健康体适能的理论与应用等四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已经形成了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等三个的研究方向。

    2)学科体系完备,交叉融合度高。目前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科已经建立了体育管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社会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四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博士点设置社区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重大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体育社会心理学三个研究方向。以体育基础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交叉学科资源,初步构建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体系。

    3)专业化硬件设施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增综合性体育场馆(宋治平体育馆)3.6万平方米,馆内设施丰富,建成后整体体量在全国高校单体体育馆建筑中位居前列。另外,学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

    3.差距不足

    1)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与国内外同类高水平院校相比,91论坛学科发展的综合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评估中下滑至C-级别。另外,在2019年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点抽评过程中,暴露出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专业课办学特色不够突出,人才培养的评价环节不够健全。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相比,91论坛在冰雪体育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特色优势并末得到充分挖掘。

    3)公共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尚未完全有效匹配。

    4)教学与科研领域中实质性的团队还须进一步建设和强化。91论坛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与学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术领军人物较为匮乏,部分学科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5)学院体育场馆面积不足,体育设施专业化维护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人均占有率不足4平方米,同时中心校区长期存在专业课、公共课和高水平运动队混合使用场地的现象。

  4. 形势研判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亲自谋划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新形势下,学院体育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目前,学院各项工作发展势头较好,但距离全国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仍具有一定差距。现阶段,91论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

  5. 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院将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学院教学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国内一流的体育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本硕博招生、培养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人才强院工程,通过引育并举打造专业化教研团队和若干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整体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思政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融入学院教学的各环节,全面提升学院全体师生思想政治觉悟。

    2.专业课与公共课建设

    稳步提升全日制本科生办学规模。专业课方面,实现专业术科课与公共体育课场地分离;力争新设1-2个专业;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大科研奖励投入力度;突出重点专业领域精品成果,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支持学科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式发展。公共课方面,加快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贯彻终生体育思想,推动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改革;提高大学生体质测试水平;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创新与完善公共课程评价体系。

    3.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强化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思政教育,完善运动训练管理建制,建立运动队数据库,构建科学训练体系。根据运动员学业情况,合理统筹安排训练时段,以提升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提升运动员体育理论水平,增设体育基础理论选修课,提升运动员体育基础理论素养。

    4.研究生与学科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和院风建设。优化研究生任课教师队伍,完善各方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以培养学生为导向,完善导师评价体系。实施导师队伍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完善导师评价体系,力争创办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5.场馆管理

    科学规划现有场馆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各校区体育设施维护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和利用率。

    任务举措

    (一)思政建设

    将思政教育贯通学院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专业课与公共课教学

    专业课方面:建立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督导检查和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积极承办国内外体育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共课方面:丰增设特色课程,创新与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开设实用性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扩大参与人群;突出特色项目,打造学校体育品牌赛事。加强校园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多部门联动的体育文化节活动。完善体质测试工作,为师生员工提供科学规范的体质监测服务,并提供科学的运动处方,力争实现本科生体测合格率达70%及以上。

    (四)运动队建设

    加强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聘用等多种形式,配齐配强教练员。进一步完善教练员档案制度,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教练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学业与运动生涯规划,循体育科学规律,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加强运动队训练监控。在校内广泛开展以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和学生群体性竞赛,形成以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建成以高水平运动队为示范引领的多层次学生群体性体育社团。根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计划,制定专门的文化课培养方案,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

    (五)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国内一流的体育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生源质量,研究生来自“双一流”大学学生比例达到60%及以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加大教育教学督导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研究生导师培养机制,着重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力争论文双盲审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突出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差异化培。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六)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建设“一流学科”,稳步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排名,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力争推动体育学学科进入前20-30%区间(“B”及以上),力争实现增设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和体育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点的目标。以双轨制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推进本科生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扎实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力争实现增设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和体育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点的目标。

    (七)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引育并举”,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等的制度体系,组建立体化交叉型科研团队。“十四五”期间,补充教师20-40人,借助“双一流”大学平台引进“万人计划”1名;海外硕博人才4名;母学科博士5人;优秀体育运动技能专业人才(一级以上运动员硕士)5人;跨学科博士5人;其它急需人才20人。

    (八)场馆建设

    强化场馆运营绩效管理导向,深入挖掘场馆的服务潜能。制定定期考核规划,定期出台场馆运营绩效评估报告,总结场馆日常运行情况,保证场馆高效运行。建设智慧场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场馆信息实时共享、场地在线预约、在线支付等功能。另外,科学规划隶属学院的闲置场地建设和使用,逐步解决专业课、运动队训练场馆不足和与公共课混用场馆的问题;加快本科生和研究生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微机室建设。

    五、保障实施

    (一)组织领导方面

    1.针对各项任务举措,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划落实责任,提升规划执行力。

    2.组建“十四五”规划落实组,下设课程组、科研组、运动队组和场馆组。以小组形式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以“月”为单位进行推进与管理。

    3.课程组以提升公共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4.规划、组建科研团队,并指导各个科研团队发挥优势,有针对性申报课题与发表高质量论文。

    5.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合理安排运动队训练时间,指导和检查运动队周期训练计划和训练成果。

    6.场馆组以研究、制订、监督体育场馆服务、管理和保障为目标,统筹规划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指标分解方面

    1.“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借助“双一流”大学平台引进“万人计划”1名;海外硕博人才4名;母学科博士5人;优秀体育运动技能专业人才(一级以上运动员硕士)5人;跨学科博士5人;其它急需人才20人。积极探索广大教师密切关注的职称评聘改革,以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效用。

    2.力争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通过院内外人才的优化组合力争设置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和体育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点。

    3.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和资金配套,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和三大检索机构认证的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率达10%及以上。

    4.积极推动课程创新,举全院之力创建国家级线上或线下以及混合型一流课程。

    5.精心筹划以研究生导师团队为引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6.继续落实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

    7.鼓励和奖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高级别学术会议。加强与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合作,积极承办与体育学课相关的国内外高水平会议、专家讲座。

    8.扩大基建投资规模,解决体育场馆、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微机室不足的问题;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让体育场馆惠及到全校师生员工。

    (三)监督评估方面

    成立“十四五”规划监督组,全面实施监督与评价。监督评价思政教育内容与质量;监督评价公共课与专业课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的内容与完成情况;监督评价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监督评价各运动队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水平以及目标的制定;监督评价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以闭合式方法提出整改与落实建议,稳步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四)资源配置方面

    1.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建设,需要学校进一步投入资金。

    2.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校外指导教师的待遇和补助额度需要学校投入。

    3.运动队建设和境内外参赛经费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