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论坛 - 情色自拍论坛

欢迎访问91论坛 官方网站!
中文 | English
91论坛 博士点
发布日期:2017-11-03

    91论坛 博士点是一级学科“社会学”下属的“体育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体育社会学设置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社区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重大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体育社会心理学,分别由田毅鹏教授、袁雷教授、杨杰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现有师资队伍总计15人,其中教授10位,副教授3位,拥有博士学位人员为11位,另外2位为在读博士。

    (一)社区体育的组织与发展

    该方向主要是运用社区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在与体育社会学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研究分析社区体育的组织形态及运行机制。其所依托的理论资源主要是现代社会变迁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组织社会学理论、公共组织理论等理论体系,是以体育社会组织亦即由相互作用的体育个人或小群体构成的一种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探索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其研究特色是在传统的社区研究法、关联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定性定量结合研究法等基础上,尝试找寻中国社区体育的组织溯源、发展及运行机制,一方面着眼于社区体育组织的现状的审视与未来的预判,另一方面着眼于体育社会组织在宏观社会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并以社会学与体育学的学科交叉的形式展开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成员,近5年先后得到了先后撰写专著7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3项,涉及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形成及变迁、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和推进路径、东北地域文化等方面,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资金规模逾百万。方向带头人在社区建设与社区组织发展、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社区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的问题上,在学界占据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将此学术优势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新的学科交叉,可望产生学科综合的优势效能,进一步拓展社会学和体育学的研究界限。

(二)重大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从社会学理论体系来看,其根本目标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对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和越轨行为等的研究,优化人际互动、推动组织与社会和谐进程、增进社会福利。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微观层面的社会行为与人际互动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系统及其结构。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适用于社会学功能理论、冲突、互动和批评等基本理论体系架构,是人际互动、组织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润滑剂、催化剂和强劲推动力。重大体育社会问题研究方向着眼于重大体育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法轮功,以“体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逻辑起点,立足于体育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化解功能,探讨体育运动在人、组织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与价值输出的特点、方式与方法等。

    近年来,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带领梯队主持或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体育发展科学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体育观念变革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竞技体育国际角色定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构建与拓展模式研究”,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体育外交战略研究”;于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4部著作,其学术成就与地位在体育学届和社会学界都有一定影响。

(三)体育社会心理学

    体育社会心理学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运动人群心理和社会行为变化的规律,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解决人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研究特色有(1)人的运动观念和心理状态及认知特征。(2)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关注儿童早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性别差异与教育策略问题;学习和发展障碍的筛查、干预和指导;儿童运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性问题等。(3)人的运动、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加工机制。结合运动行为研究、临床研究、发展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方法关注人类运动、学习或信息加工的本质过程,探讨记忆的早期发展和老化;视觉表象、动作和语言等在记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问题。本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研究实力雄厚、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队伍,主要学术骨干具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与持续创新能力。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和团队,近5年来先后承担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其中有国家社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体育观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前瞻记忆的脑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老年痴呆症患者前瞻记忆的脑机制与应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前瞻记忆训练对多动症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著作2两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方向已经培养出 20余名硕士研究生,具备了培养本方向高级人才的整体实力。